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872/3785 (76%)
造訪人次 : 3423103      線上人數 : 7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MUI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meiho.edu.tw/ir/handle/987654321/1702


    題名: 論藝術本位的文化創意教育
    作者: 鄧宗聖
    貢獻者: 民生學院
    關鍵詞: 文化創意教育;藝術本位;多模式素養
    日期: 2012-01
    上傳時間: 2012-09-05T01:46:59Z (UTC)
    摘要: 本文目的在討論藝術本位的實踐特徵,如何想像文化創意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課程發展與研究。我們發現,當藝術視為文化創意教育的形式,學生於創作活動中參與文化再製與批判反思,作品可視為學生積極參與自我與社會現實聯繫的建構過程。論述策略上,以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政策為背景,批判職業取向的大學教育論述,並將藝術視為文化創意教育的基本主題,闡述藝術如何影響文化創意教育的實踐,進而提出「藝術本位」的觀點,說明教學方法論的意涵,提供有別於職能導向的人才培育論述,想像以藝術本位的文創教育之實踐樣貌。本文認為,在大學的文化創意教育應猶如藝術活動,學生從完成作品中培養美感與轉化情感與社會議題的能力。由於創意關係到社群評價,因此著重自我形塑與發展的社群評鑑。學校與教育工作者生產的是能開展創作活動的場域。就藝術本位觀點來看,儘管不同科系對文化創意的聚焦內容有所差異,但課程應是一組以創作導向的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符號的生產文本(文創產品)與非文本(聯繫外界社會關係與價值),教室則是調適社會現實(現有職業)與自我願望(想像的混搭)的「角色建構場」,多模式素養則構成文化創意的基本與進階的能力論述。
    顯示於類別:[文化創意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120501-教育資料與研究-論藝術本位的文化創意教育 65-90鄧宗聖.pdf1637KbAdobe PDF4700檢視/開啟


    在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