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禮者天地之序也,無禮不成事」天第萬物皆需要有規範,社會才會有秩序,許多人都認為禮儀等有需要的時候才來學就好了,其實不然,每天只要接觸人群就有禮儀來約束行為規範。
歐美日本等國家從小就培養幼童尊重別人,要讓禮儀容入日常生活中,才能獲得很好的友誼及開拓自己的人際關係,所以文明國家,社會層次越高者越有禮貌,所謂「樹木不經日曬雨淋不長高,人格未經千錘百鍊不健全」大家應該學習稻穗精神,越飽滿腰身彎的越低,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
現代人標榜國際化,所謂國際化就是要知禮守節,禮者無節則社會脫序。從事禮儀教學工作多年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不同族群,從他們身上發覺人與人相處的關鍵,幾乎都是在生活小細節的關照與彼此的尊重,所以「對上要敬;對下要慈;對人要和」有一句話說「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不正是詮釋做人處世要退一步海闊天空。
禮儀教育絕對不是上流社會的附屬品,它應該是全民教育,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由小紮根,知禮守禮,必能消弭暴戾之氣,淨化社會風氣,進而提昇國家形象。
國際禮儀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及文化習俗,如要有禮走遍天下,基本的餐桌禮儀,旅遊寄宿、公共場合應對,穿著藝術、人際開拓,都需具備豐富的學理,才能左右逢源,遊走於國際間,如此方能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獲得國際人士的敬重與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