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876/3793 (76%)
造訪人次 : 3857244      線上人數 : 6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MUI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meiho.edu.tw/ir/handle/987654321/298


    題名: 台灣地區近十五年來育齡有偶婦女「生育率」「生育態度」「實行家庭計畫」之變化及探討
    作者: 徐松蘭
    日期: 1975-03
    上傳時間: 2011-03-04T06:44:16Z (UTC)
    摘要: 過去20年,台灣地區因工業的迅速發展,使社會與經濟結構發生重大的變遷。教育程度提高,職業轉變加劇,遷徒增加,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的頻度也提高…...,使現代化的思想及觀念逐漸深入社會的各階層,加上死亡率(尤其嬰兒死亡率)的大幅降低,已減弱了人們「多生以防萬一」的觀念;更由於政府有計畫的積極推行家庭計畫,社會大眾對家庭計劃的有關知識更加了解,而且在生育態度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變,以致提高了家庭計劃的實行率。
    從過去十五年之間,五次的生育力及一次的子女價值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自民國53年台灣地區開始全面推行家庭計畫以來,出生率節節下降,由開始推行當年的千分之34.5,降到民國69年時的千分之23.39,這是令人鼓舞的現象。但是,近兩年來,因為年輕婦女人數大量增加,及有偶婦女生育率的下降漸趨緩慢,使得出生率不但停滯不降,而且還有回升的趨勢。有鑑於此,行政院經建會為積極實施人口政策,緩和人口之快速成長,促進社會經濟繁榮,已決定將人口自然增加率,由民國68年的千分之18.6,降至民國78年的千分之12.5為長程目標。十年間降低千分之6.1。
    民國40年因受「戰後嬰兒潮」的影響,出生率高達千分之五十,導致民國59年起15-19歲之年輕婦女及民國64年起20至24歲年輕婦女人數之激增,此一時期所出生的女嬰已進入生育年齡期,造成晚近粗出生率降低的極端困難。
    目前,我國在29歲以上的年長婦女之生育率比香港及新加坡、韓國、日本均低,但29歲以下之年輕婦女生育率都顯得非常高,尤其15至19歲者生育率最高,佔總出生數8.6‰,這些未成年婦女的生育,不但不利於出生率之降低,亦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十五年來,由於婦女希望子女數的減少及避孕實行率的大幅提高 ,確已使22至29歲的夫婦最後一個活產後的生育間隔大為延長,尤以年在30歲以上的夫婦為大。
    希望子女數及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兩個最重要的生育態度,十五年來,已婚婦女的希望子女數已有顯著的減少,而平均希望子女數減少1.2個,且已有1/3的婦女只要兩個小孩,希望兩個孩子的婦女,年輕婦女要比年長婦女增加得更快。各種教育程度或不同居住地區婦女的希望子女數,十五年來均有下降,但教育程度越高或居住在越都市化地區的婦女,希望的子女數越少,而年輕婦女在只有2、3個小孩就不想再生的人,增加很多。重男輕女的觀念雖有減弱之勢,但其減弱之程度仍不很大。迄69年時,此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年輕的及年長的婦女中仍然很強,今後婦女是否真正會在有了希望子女數後停止生育,兒子偏好的減弱將是決定性的因素,因此,改變重男輕女的觀念,對今後家庭計畫實行率的提高及生育率的降低,是非常必要的。
    十五年來,婦女在使用避孕之方法中,結紮及曾經墮胎過的比例均有相當顯著的增加。為間隔生育而避孕的也越來越多,不想再增加孩子而又未避孕者相對的減少,知道各種避孕方法的婦女大增,絕大多數夫婦均使用有效的避孕方法。
    總而言之,要使人口自然增加率在十年間降至12.5‰並非易事。今後民眾希望子女數的降低,重男輕女觀念的改變及更有效的使用避孕方法等,才是關鍵因素,必須在這幾方面加強宣傳,促使今後之出生率能繼續降低,以期緩和今後人口的成長。
    顯示於類別:[美和學報] 05期(1975/03)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