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近年來,客家意識風起雲湧,保存客家文化呼聲四起,究其實,皆起源於客語的大量流失,激起客家族群的危機意識所致。政府機關面對客家族群的呼聲,也有一些回應:中央設立「客家委員會」,部分縣市推動設立「客家事務局」,皆是具體表現。在機關設立之前,因應客家人保存文化的呼聲,除了推動母語教育外,就是設立家文物館,南部地區就有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分設三座「客家文物館」。「客家文物館」的設立,不外是為了達到蒐集、整理、保存、研究客家文物的目的。
「六堆」是南部客家人的大本營,也是超越行政與地域限制的族群團體,除了美濃地區屬於高雄縣外,其餘地區在行政皆屬於屏東縣。屏東縣「客家文物館」就設立在六堆的精神象徵「忠義祠」後面,設計上與「忠義祠」的建築結合為一。「忠義祠」祭祀的對象為清代以來六堆地區位保鄉衛家犧牲的客家烈士,近年來雖祭祀對象有所增加,但仍不脫以客家人為主體。因此,「客家文物館」建於此,自然有其象徵上的意義。
時空環境轉變,「忠義祠」的祭祀已漸漸不受重視,所代表的精神逐漸為六堆客家人淡忘,「客家文物館」的設立,自然被寄與振興六堆文化、忠義精神厚望。文物館若能帶動參觀的人潮,連帶「忠義祠」也會受到重視,這種期望自然是無可厚望。但是審酌「客家文物館」、「忠義祠」的各項條件即所謂「客家文化」的深度,則「客家文物館」的功能是否應該配合「忠義祠」的精神,重新定位規劃,使其能發揮最大的功能,而不僅只是所謂「客家文物」的展示場。
本文試圖透過對「忠義祠」起源、沿革、運作方式的探討,闡揚「忠義祠」的精神及內在意涵,配合「客家文物館」的設立,嘗試找出未來的發展方向,並為落實文化紮根的工作,提供一些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