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蘇軾〈赤壁賦〉談者甚多,高中國文亦選列為授課教材,以其具文學與史事之故。然如只就文學言,那是欣賞的角度;只就史事言,那是故實的探討,整體而言,仍無法見出蘇軾為文的心境。
以「心境」一詞說,蘇軾〈赤壁賦〉之作,是境況苦難下的心靈映現,此心靈舒展出去,表現的即是人間的觀照與鬱悶的漠化。以人間觀照言,那是心靈自由的馳騁,不必為名,不必為利,而是任情逍遙的放懷,亦即莊周所謂同於大通的「坐忘」;而以鬱悶的淡化言,那是思想高度的曠達,即以常人之逢難,必憂慮無由自拔,而曠達者,則能化胸中之憂而為情意之昇,並使原來焦著煩勞之念變為清新明朗之況,此情意之昇與清朗之況,如非大胸襟大慧識者,實無由以致之,而蘇軾其人,卻能克堪其憂,其襟懷慧識的豁達通透可以想知。
再以天地之間,有其變,有其不變,不論變之與不變,以月為例,無論如何,月仍是月,盈虛不過月之轉輪,以是知月之本體為常,其盈其虛是為現象,本體現象之常變終仍合而為一,故不必泥執於本體或現象,若人不泥執則萬有即是現象,現象亦不離萬有,則花開水流,皆返自然,又何爭執,亦以蘇軾之不之爭執,故有所「悟」,以其有所「悟」,故有所達;以其有所達,故境況如何艱鉅,皆無由撓動其心,是以「不知東方之既白」的「不知」,即為其心境昇華參透悟達之總結;故而以此讀去,對〈赤壁賦〉之創作原由,乃能得真正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