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876/3793 (76%)
造訪人次 : 3859866      線上人數 : 6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MUI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meiho.edu.tw/ir/handle/987654321/1068


    題名: 蘇軾〈赤壁賦〉道家韻致之探究
    作者: 楊錦富
    貢獻者: 美和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關鍵詞: 蘇軾;赤壁賦;道家;人間觀照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1-09-05T04:45:28Z (UTC)
    摘要: 蘇軾〈赤壁賦〉談者甚多,高中國文亦選列為授課教材,以其具文學與史事之故。然如只就文學言,那是欣賞的角度;只就史事言,那是故實的探討,整體而言,仍無法見出蘇軾為文的心境。
    以「心境」一詞說,蘇軾〈赤壁賦〉之作,是境況苦難下的心靈映現,此心靈舒展出去,表現的即是人間的觀照與鬱悶的漠化。以人間觀照言,那是心靈自由的馳騁,不必為名,不必為利,而是任情逍遙的放懷,亦即莊周所謂同於大通的「坐忘」;而以鬱悶的淡化言,那是思想高度的曠達,即以常人之逢難,必憂慮無由自拔,而曠達者,則能化胸中之憂而為情意之昇,並使原來焦著煩勞之念變為清新明朗之況,此情意之昇與清朗之況,如非大胸襟大慧識者,實無由以致之,而蘇軾其人,卻能克堪其憂,其襟懷慧識的豁達通透可以想知。
    再以天地之間,有其變,有其不變,不論變之與不變,以月為例,無論如何,月仍是月,盈虛不過月之轉輪,以是知月之本體為常,其盈其虛是為現象,本體現象之常變終仍合而為一,故不必泥執於本體或現象,若人不泥執則萬有即是現象,現象亦不離萬有,則花開水流,皆返自然,又何爭執,亦以蘇軾之不之爭執,故有所「悟」,以其有所「悟」,故有所達;以其有所達,故境況如何艱鉅,皆無由撓動其心,是以「不知東方之既白」的「不知」,即為其心境昇華參透悟達之總結;故而以此讀去,對〈赤壁賦〉之創作原由,乃能得真正理解。
    顯示於類別:[美和學報] 30卷2期(2011/00)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蘇軾赤壁賦道家韻致之探究.pdf蘇軾赤壁賦道家韻致之探究612KbAdobe PDF7197檢視/開啟
    5. 蘇軾〈赤壁賦〉道家韻致之探究.pdf蘇軾〈赤壁賦〉道家韻致之探究542KbAdobe PDF1862檢視/開啟


    在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