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872/3785 (76%)
造訪人次 : 3425787      線上人數 : 5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MUI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meiho.edu.tw/ir/handle/987654321/3572


    題名: 可可發酵過程菌種篩選(二)
    作者: 胡淳怡
    關鍵詞: 可可;Theobroma cacao;發酵;fermentation;16S核醣體DNA;16S rDNA;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日期: 2018-08-29
    上傳時間: 2018-08-31T03:00:25Z (UTC)
    摘要: 我們研究中應用次世代(NGS)定序技術完成可可豆發酵時期之菌相變化
    ,共13個菌科(family),20個菌屬(genus)及35個菌種(species)基因序列被定序比
    對出來,完成建立南台灣可可發酵菌之基因資料庫。南台灣可可發酵菌基因資料庫
    至今已累積21,293條基因序列,該基因序列與美國生物資訊中心(NCBI)比對後,序
    列差異性低於90%(identify)佔所建立資料庫序列數之21%,顯示台灣本土可可發酵
    菌株與世界各地可可發酵菌之基因型極具差異性。依所建立之基因資料庫,研究中
    選擇 Acetobacter pomorum 及 Gluconacetobacter intermedius 兩菌種進行可可
    發酵成熟度之監測。成功設計五組引子(primer)對,利用克隆(clone)及傳統PCR技
    術等分子生物技術,完成引子對專一性之測試與驗證工作。為大幅縮短可可發酵指
    標菌群監測時間,建立即時之監測技術,經由次世代定序後,第24小時及第72小時
    可可自然發酵物中樣品之菌相第一為Acetobacter pomorum (醋桿菌)為最大宗,第
    二為Gluconoacetobacter intermedius (中間葡萄酸醋酸桿菌),第三為Pantoea
    dispersa(泛菌)。此次參與可可果採收以及自然發酵製作流程。收集前期自然發酵
    可可果,成功分離出三株乳酸菌,依據生理生化測試結果與分子鑑定結果進行比對
    , 確定此三株編號: A 菌為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c a s e i ( 相似度9 9 % ) B 、C 菌為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度100%)。以氣味產生有無,從五株酵母菌挑出
    ,3號菌(酒精氣味)與4號菌(香蕉味)。酵母菌3號為Wickerhamomyces anomalus酵母
    菌4號為Candida sorboxylosa。將此兩株酵母菌與先前的醋酸菌與乳酸菌進行可可
    豆發酵,製成巧克力,發現經由醋酸菌與酵母菌共發酵的可可豆顏色比乳酸菌與酵
    母菌共發酵的顏色深。
    顯示於類別:[食品營養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胡淳怡106農科-1.2.1-科-a2 106年度期末暨成果效益報告.pdf1791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